第八章 入主司隶府-《晋庭汉裔》


    第(2/3)页

    刘琨本来还维持着吊儿郎当的笑容,但听刘羡叙述下去,他的笑意渐渐褪去了,也坐起身来,斟酌其中的得失,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不至于吧,这些士卒不是有起码的粮饷吗?三大军司都不管饭了?而且我前些日子不是听说,齐王府准备管一管吗?”

    “管什么!大司马府是注意到了这件事,但除了下道奉劝诸坊市降价的布告外,就没有后续了。”

    刘羡是义军首脑之一,自然更知道详情,他介绍道:

    “征北军司那边尚好一些,成都王原本有二十万大军,十万在河北,十万在河南。留在河北的十万已经返回邺城了,可即使如此,只供应在洛阳的十万军队,征北军司也非常勉强。”

    “征东军司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你其实也知道,齐王那边足足招来了四十万大军,这里面既有兖州兵、豫州兵,还有青州兵、徐州兵,更有荆州兵、扬州兵,甚至还有自交州前来支援的义士。这就远远超过了征东军司所能负担的极限了。”

    刘琨听到这里,直接问道:“征东军司还有多少粮?”

    刘羡在心中稍作估算,随后道:“我在邺城的时候,收到过士稚的消息。他说,征东军司原本准备的粮秣,大概足三十万大军用一载。可现在四十万人打了半年仗,又死了许多人,要分发抚恤,显然是坐吃山空了。”

    “我们的这位齐王殿下,天天说要解散大军,可为什么现在还不解散军队?我这几日去西市看了,发现那里天天有军士买粮,还都是南方人的口音。我估计啊,就是因为许昌能发绢、发钱,但发不出粮来,所以要先在洛阳这里周转,大概要熬到今年第一批夏收结束,才开始散人。”

    说完征东军司,然后轮到征西军司,刘羡耸耸肩,哭笑不得地对刘琨道:“李世容带来的人不算多,可他脸皮是最厚的,自己一钱也不想出,天天去找朝廷要粮,直接从太仓里搬。”

    “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办法。”刘琨起身道:“那怀冲,你打算怎么办?”

    刘羡反问道:“我是司隶校尉,你是别驾从事,这话不应该是我来问你?”

    此言一出,两人皆是莞尔,原本房内略有些紧张的氛围,此时都烟消云散了。

    刘琨拍着脑袋说:“这种大事,我们两人商议,肯定会有不足的地方,还是让大家都过来,一起集思广益,查漏补缺吧!”

    于是司隶府的第一次议事便这么开始了。

    在得知洛阳如今面临的难题后,众人都感觉事情紧急且难办。毕竟此事牵扯多方,若是办不好,恐怕会同时激起军政界的不满。可若是不办,又确实有损民心,也大大有损司隶府的威望。

    刘羡自己拟定的计划是,他打算先利用刘琨的人脉,在西市征调一批商人,以填补太仓的名义,托他们到河北郡国买粮,再通过河水漕运回来。

    刘羡这半年在常山和邺城都待过,知道河北的情况,邺城虽然运粮勉强,但在清河、平原、渤海、乐陵诸国,还是不怎么受战争影响的,应该还有相当的存粮积蓄,从那边运粮过来,大概一个半月左右可以见成效。

    可这不能解燃眉之急。

    郗鉴献策道:“明公,照我看,京中真没有粮食吗?我看也不见得,京畿大族素有储粮之风,手里肯定是有一些存粮的。他们手里的粮食,虽不足以解决大军长期所需,但解决燃眉之急,还是足够的。明公可以在朝会上提出此事,号召这些大族卖粮给朝廷,就以眼下这个市价来买卖,一口气谈个几十万石。虽然朝廷亏一些,但至少不会再往上涨价了。”

    这算是一个新思路,但很显然是有缺陷的。

    傅畅分析说:“京中确实有粮,可想让这群人就此满足,恐怕不是这么容易。”

    “缺粮导致粮价上涨,这是很正常的事。可眼下洛阳的粮价涨得如此之快,已经超过了正常的粮价起伏。究其原因,必定有人囤积居奇。而又是哪些人在囤积居奇呢?那不就是这些京畿的大族吗?在诸市中买卖粮食,本来就是他们占大头,眼下正是他们盈利的时候,明明再等一段时间,就能赚得更多,怎么会愿意做一锤子买卖,让自己白白亏钱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