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陆警官抬起头,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自己。 他脑海浮现一句台词:“都退后,我要开始装比了。” 他问了第一个问题:“当年法医对死亡时间的推断,误差范围是多少?” 一个参与过当年侦破的老法医回答道: “尸体在水里泡了几天,腐败加速,推断的死亡时间范围比较宽,大概在2月17日晚上10点到18日凌晨2点这个区间。” 陆诚点点头,又问: “排查记录显示,李秀娟那晚是晚上9点50分左右离开厂区的,步行回她租住的宿舍,正常需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她的遇害时间,很可能是在晚上10点10分到凌晨2点之间,地点就在从厂区到宿舍这大约1.5公里的路段,或者其周边区域,对吗?” “对,当年我们也是这么划定的范围,重点排查了这条路沿线。” “这条路沿线,当年有多少住户、商铺、监控点?”陆诚继续问。 卫广军调出当年的地图和排查记录: “不多,主要是些老居民楼和小店铺,监控探头当年只有三个,两个是沿街商铺自己装的,像素低,覆盖范围有限,还有一个是路口治安监控,但那天晚上……恰好坏了。” “坏了?” “嗯,记录上写的是设备故障,维修记录也有。” “巧合?”陆诚微微挑眉。 众人沉默。办案最怕的就是这种“巧合”。 陆诚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已知:受害者李秀娟,晚上9点50分离厂,预计10点10分至15分左右到达宿舍。实际遇害时间在10点至凌晨2点间。尸体在五公里外渠中发现,第一现场不明。” 他在白板上画了一条线代表路线,标出厂区和宿舍点,以及那三个监控的位置,两个模糊,一个损坏。 “当年排查了上千人,重点怀疑对象有几个,但都因缺乏证据或不在场证明而排除。” 陆诚看着白板, “假设,凶手不是随机作案,而是有预谋的,或者至少是熟悉李秀娟作息和这条路线的人。” “这个我们当年也考虑过,” 一名警员说, “但符合条件的嫌疑人都排除了。” 陆诚的目光再次落到卷宗里那些模糊的监控截图复印件上。 那是从两个商铺监控里提取到的,当晚那个时间段,出现在案发路段附近的几个模糊人影,因为像素和角度问题,根本看不清脸,连男女都难辨。 当年技术条件有限,这些图像基本被视为无效线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