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世界大战彻底爆发后瑛国为了节省人员,将一部分舰船租给了澳洲,让他们保护亚洲殖民地利益,这期间他们从大陆转移了大批资产,也反过来运送了不少物资。 香江、沪上周边的航线特别多,小规模摩擦战斗也很多,但也有不少经过鹅城附近海域。 这次经过月牙岛的行动代号‘季风16’,橡树号上运的是一批机械设备,货船因为触礁漏水,船长本来想让它搁浅到月牙岛上,但是失败了。 橡树号是自由轮,二战米国建造的一种快速量产货轮,自重7000吨,满载12000吨以上,我猜测它至少是满载才会沉那么快,不然非交战状态不可能放弃这样一艘货轮。” 有了突破口,唐一马上寻找能够佐证的资料,开始寻找更仔细的沉没地点。 除了地图,他还找来了当时绘制的海图,按照资料记载推测航线。 “距离月牙岛不到十海里,文字里没有提到回头,所以应该是去的路上,大致就是……这里。” 在东沙群岛的下方一点点位置,唐一画了一个圈: “南海平均深度超过1000米,不过东沙岛附近还好,大概在一百多米出头,不算深。” 一百多米?不算深? 很凑巧的是唐文对潜水有一些了解,穿越前他去海边租过潜水服,也知道正常人的下潜深度。 如果没有特别护具,正常人一般也就能下潜10到15米,有装备也不过10到40米深就已经算得上深潜。 至于40到100米的区间里,已经是专业人员借助非常良好的专业装备才能触及的范畴了,常人未经过特殊训练几乎不可能潜到。 就算是核潜艇的潜深一般也就在200米左右,越是向下海水的压强就越恐怖,只有动用专业潜水器才行。 造船厂能提供这玩意? 看着唐文古怪的神色,唐一疑惑道: “指挥官你不会想着自己潜水下去捞吧?” “……” 唐一:“不必亲自下潜,只要用钢缆下放探钩,只要能钩上橡树号就行了,下潜100米以上是很冒险的行为。” 唐文这才大松一口气,但紧接着唐一就继续道: “不过我们还是得造新船,打捞沉船得用上声呐,同时至少要花上几天时间,需要维持几天的物资。 至少要是50吨的船体,装好能够供5个人生存5天以上的物资。” 唐文:“小事情。” 和一万多吨钢铁相比这点投入微乎其微,唐文手里还有70经验,可以全部“挥霍”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