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静坐席间却能引得英雄竞折腰-《被抄家流放,飒爽嫡女在边关盖大楼!》


    第(1/3)页

    临渊城的守备府邸,今夜灯火通明。

    虽比不得京城的雕梁画栋,却也收拾得整洁雅致,处处透着军旅之地的简朴与硬朗。

    正厅之内,筵席已开,为远道而来的北境大军接风洗尘。

    楚怀瑾身为主人,并未居主位,而是执意将徐相与谢云景让于上首,自己陪坐于徐相下首,姿态谦恭有礼。

    席间觥筹交错,气氛融洽热烈。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往事。

    楚怀瑾亲自为徐相斟满一杯温过的清酒,声音温和,带着一丝怅惘:“舅父,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您府上小住。那时庭院里的那株老梅,花开得极好,母亲总爱在梅树下教怀瑾读书习字。”

    徐相闻言,花白的眉毛微颤,眼中流露出追忆之色,轻叹一声:“是啊,你母亲她……最是喜梅,性情也如寒梅一般,清傲坚韧。可惜,去得太早……”老人家声音哽咽,未能再说下去。

    楚怀瑾执杯的手微微一颤,眸中瞬间蒙上了一层深切的哀恸,那抹惯常的温雅笑意消散无踪,只余下真实的黯然。

    他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喉结滚动,似将翻涌的情绪强行压下,才低声道:“母亲生前,最敬重舅父风骨,常言道,为官者当如舅父,心系黎民,不负圣恩,亦不负己心。”

    他这话,看似对徐相说,眼角的余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一旁的沈桃桃。

    谢云景端坐席间,面容平静,指节却在酒杯边缘轻轻摩挲,将楚怀瑾这细微的神态尽收眼底。

    他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啜饮,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唯有那深邃的眼眸,比平日更为幽暗。

    恰在此时,厅外夜风拂过,带来庭院中隐约的草木气息。

    楚怀瑾似被触动,放下酒杯,目光望向虚空,轻声吟诵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工部此句,道尽仁人志士胸中块垒。读之常令怀瑾想起母亲教诲,亦想起……如今这生灵涂炭的世道。”

    他语速舒缓,带着文人特有的感伤,然而话锋悄然一转,引向了当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若得政通人和,使百姓安居,幼有所长,老有所终,方不负平生所学。”

    这几句诗,引用得恰到好处,既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思,其内核,“广厦”、“大庇天下寒士”、“安居乐业”,竟与沈桃桃在荣城实施的安抚流民,以工代赈等仁政举措不谋而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