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庆历新政之中,这重塑读书人的魂就是一大工程。 诸州设学,革新科举,重建太学在当初比庆历新政其他的工作动静儿都要大。 不仅如此,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无比的深远。所以说,他是一个很诡异很变态的人。 当年高粱河漂移之后过去了十年,范仲淹就降临到了这个世间。 那个时候辽国的萧太后....这个虎逼娘们猛啊,兵锋所向无往不利,打的大宋狼狈不堪。 最终也只能苦苦支撑罢了。 那个时代的大宋当真是风雨飘摇,随时都有覆灭之危。 或许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汉人再一次的受苦了,所以便为大宋降生了这么一个天纵奇才。 并且为了能够给这个孩子日后一个更加轻松的环境,一代神将李继隆横空出世。 徐河之战硬生生的打掉了辽国数万人之众,把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打得重伤逃窜,好不凄凉。 这一战终于为北宋换来了难得的一阵和平时光。 只不过在这个可惜了的时间里,范仲淹却是颇为不行。 两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让小小年纪的范仲淹只能跟着生母谢氏颠背流离。 最终改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并且改名叫做朱说。 当然了,虽然名字不好听,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继父是个很好的人。 在没有任何义务教育的情况下,硬生生的支持着这个非亲生的儿子读书,直到他长大成人。 让他有了满腹的经纶。 这一点,说实话是真的很不容易。 毕竟那个时候读书可是要花很多钱的。 不够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才情和能力被人所嫉妒,范仲淹并不是很受朱家的子弟喜欢。 据记载,范仲淹离开家是因为他阻止朱家子弟的不轨之举,然后被朱家子弟嘲讽他是外人。 将他的身世全盘托出,最后让范仲淹心灰意冷备受打击。 直接改回了自己的名字,并且悍然离开家门。 同时还和自家母亲立誓,十年值呢自己一定会中榜! 当然,他这不是瞎吹牛,而是因为他是应天书院的弟子。 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从历史频道跳到了玄幻频道? 这玩意咋还出来这种东西了? 之前说过古代人除了满清之外,其他朝代读书不是那么的费劲。 就比如范仲淹的时代,不仅仅有个底的私塾和先生,最重要的是还有自己的体系。 在北宋,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这四个并成为四大书院! 这里面的学子,中榜几率十分的高。 这就是为啥动不动这什么朝中某些重臣就拉帮结派站在了一起,毕竟这玩意就类似于重点大学了一样。 在里面的人,那自然也很容易在仕途上走到一起了。 范仲淹有决心有毅力,成济自然很不错。 甚至于在皇帝视察的时候他得贼拉自信的告诉身边人,等我中举了我就看到了,现在着急干什么呢! 同时,这段日子也就是那所谓的范仲淹出身贫寒的源头了。 毕竟范仲淹家里不至于豪富, 但是毕竟无论是生父还是养父,那都是朝廷官员。 八品....八品也是官员! 而且还能送到应天书院之中学习,这才华能力和前期的家财,说实话是挺不错的。 只不过因为是离家出走了,所以这身上穷的叮当响,自然也就是贫困了。 他在啃了五年的干饼子就稀粥之后,终于不负众望,金榜题名了。 而且还是寒儒啊! 寒儒代表什么? 那就是比人家低上一头! 他只能从最低的九品开始,一点一点的往上走。 大概干了六年的广德军司理参军,说白了就是这个军镇的牢头监狱长。 当然,他也会负责刑狱方面的问题。 然后趁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老娘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且上报朝廷,恢复了自己的姓氏。 从朱说正式变成了范仲淹,表字希文! 然后干到了三十三岁的时候,他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 调任泰州,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 这一次他做的更好了,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范仲淹不但政绩斐然,在这个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时代之中,他修建了那后世称之为范公堤的悍海堤。 顺带认识了一个自己的小迷弟,日后的大宋重臣之一,更是被称之为了王佐之才。 当初年仅十七岁的富弼! 而日后,就是这个小迷弟成为了范仲淹最为忠诚的那个盟友和伙伴,和他一起主持了庆历新政。 为大宋拉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喜欢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请大家收藏:()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妙笔阁更新速度最快。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