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庆历新政是不是一个好东西? 这毫无疑问,就如同当年的一次次变法改革一样,不管处于什么目的,其根源都是两点。 富国强兵,加强统治。 可这人世间并不是说好东西就一定会被人所认可,尤其是当这个好东西会牵动太多太多人的利益之后。 平心而论,就算是有上帝视角在,恐怕很多人真的设身处地之后,你也很难去认可他们,然后帮助他们。 因为,这世间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圣人。 庆历新政遇到了无法想象的阻碍,但数十年的准备也不是那么的容易被打垮。 这世间纵然没有那么多的圣人,但这世间仍然还有良心。 范仲淹在提出来自己的十项主张之后,反对者多,支持者更是不计其数。 当时的一代文豪石介更是写下了一篇庆历圣德颂的千古传唱之书,更是可以说让这件事情传的天下皆知。 说是举国欢腾也不为过。 而此时在距离边梁千里之外的西川之地,一个七岁的娃娃在先生的朗朗诵读声中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叫做范仲淹的男人。 也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这天下还有如此多的名臣当朝。 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这些人的名字都进入了他的脑海之中。 在这里面他,他尤其喜欢一个叫做欧阳修的人,他认为这种明悟是非曲直之人就是自己的目标。 日后他也成功的拜入了欧阳修的膝下,成为了他的底子。 这个人,叫做苏轼。 和苏轼一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 这天下之人不是没有人看出来这天下的弊端,只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他们不想管,他们觉得自己管不了,他们可以劝说自己。 这天下纵然有些许不公平,有些许疏漏问题,但整体还是好的,那就算是有些不公,有些问题有有什么关系。 我们要知足者常乐。 你看,这天下这么太平,纵然失去了些许土地,纵然现在有些压迫,纵然现在自己的日子过得有些艰难。 但我们吃得比西夏人好,生活的比辽人安稳富裕,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我们还能继续过下去的。 至于什么时候过不下去了....这重要么? 并不是那么重要吧。 他们无比默契的忘记了那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直到这个叫做范仲淹的男人站了出来,告诉他们这天下必须得改,这天下还可以更好! 只可惜啊,这浩浩荡荡的庆历新政就在自己拉开帷幕没有多久就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在那些已经得到了利益的官员权贵干预和打击之下,加上那宋仁宗的软弱之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草草收场了。 只不过即便是如此也没有关系。 因为这一些都被天下人看在了眼里,被一名刚刚中榜的新科进士看在了眼里。 许多年后他讲这件事情再次拿了出来,他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再次去做那范仲淹没有完成的这些事情。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安石! 五十六的范仲淹离开了汴梁城,也就是这一年他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即便是如此,他这一生再也没有了机会去回到那汴梁城中,去执掌天下。 而在写下了这片《岳阳楼记》之后的范仲淹并没有去沉沦于山水之间,也没有去做那躺平之人。 他深刻反省了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明明天下有那么多人对自己那么的支持,可最后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烟消云散了。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在反思之后,他的足迹几乎是用了十年的时间他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从陕西西路安抚使,变成了知邓州,然后知荆南,然后知杭州,然后知青州。 一次一次的变迁让他一次一次的进入心的环境之中,或许这就是报复吧。 所有人都觉得,当年那个百折不挠的范仲淹就此落幕,他的下场将警醒后世无数人。 谁敢让他们不好过,谁就会不好过! 可直到范仲淹死后,众人才真正明白了范仲淹最后的这十年时间里,他到底干了什么! 六十四岁的范仲淹再一次调任颍州的时候,在徐州之地离开了人世,这十年的时间里他从陕西到荆襄,到杭州到山东,一路辗转千里几乎走遍了大宋的各个方向。 然后,当他死去的时候他竟然几乎没有任何的钱财。 作为大宋文人的表率,他当然不会去贪赃枉法,但是宋仁宗也是自知对他有愧,所以对他的恩赏那可不是一般的丰厚。 可即便如此,他死去的时候也能够说得上是穷的叮当响。 那么他的钱财都去了哪里? 细细追查之后人们赫然发现,范仲淹用了十年的时间散尽了自己的家财,他所有的钱财都用来在各地购买土地。 然后兴建学校学堂,资助贫困的学子。 范仲淹知道打垮了他的是这个时代那无比强横的权贵和豪强,但这世间可不会停留在这里。 他们会不断的往前走,不断的前进。 一代新人终将会换掉旧人。 他输了现在,但是他将自己的一切都赌在了将来! 范仲淹去世之后,宋仁宗亲自为他题词凿碑“褒贤之碑”。 谥号文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