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之后,大宋第二次大改革出现了。 王安石变法。 说道王安石的话,那么就必须要说另外一个人,王安石的“死对头”,有着太多共同之处却又无比敌视对方的司马光。 再说晚安式变法之前,我们贤说一说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吧。 首先就是他们有太多太多像是的地方了。 王安石是公元1021年出生,而司马光则是1019年出生,两个人的年龄之间,司马光只比他大了两岁而已。 同时他们两个还是同一年去世的,仿佛去了下面两个人谁都不放过谁一样。 那真的是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好基友了。 然后再说出身,他们都是出身名门,而且先祖还真有点关系。 司马光的先祖是当年那位晋朝太祖司马懿的弟弟西晋安平王司马孚的后人,至于父亲司马池那也是官至三司副使。 至于王安石,他祖上也很牛逼,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主角之一,琅琊王家的后人。 其父亲王益也是在各地担任过知州父母官。 但这里面的也有一个小小的区别。 出身“皇族”的司马光,他的父辈和他自己都是直接进入到中枢之中,可以说他从出生开始就高高在上的存在。 而王安石同样也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但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嘛。 加上他父亲王益多年在地方任职,王安石耳熟目染的也就对于那些百姓更加的了解几分。 更加的清楚那百姓之间的疾苦和幸福。 当然,除了家世之外和阔过的祖宗之外,他们两个还都是少年学霸! 司马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科举的进士,当然啊,那司马光砸瓮也就不说了,至于斩白蛇这玩意....嗯,啥也不说了。 而王安石也不错,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第四名。 可以说司马光比王安石也就是早了一科而已。 最后他们在执宰天下的时候,也都是颇有几分其他方面的才华。 比如王安石动不动就写几笔散文出来,更是直接靠着这个手段位列唐宋八大家。 而司马光就更加不要说了,直接编写出来了《资治通鉴》这本千古奇书。 不过有一说一啊,资治通鉴是重要的史学材料,但这玩意不是史书。 《资治通鉴》你就是用脚丫子看这个名字也知道这不是史书,这是一本给皇帝或者说是给当权者以及朝臣们写出来参考的借鉴资料罢了。 你非要把他说成史书,当然也不是不行啊。 但是他不是正史,不是正史! 行了,说完题外话咱们继续扯他们俩的犊子。 为什么说他们是相爱相杀了一辈子,因为他们真的很有缘分,他们不但是同僚,还是同事。 当年都在翰林院写过文章,一起在群牧司管过农牧,一起在知谏院做过杠...做过言官!!! 当然,也就是因为这知谏院里面当杠精的时候,他们开始从相爱变成了相杀。 从前面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品质其实并不差,或者说能够在前期成为朋友也说明他们两个人在很多地方都是共同的。 品质高尚,才华横溢,勤俭节约,不贪财色,同时两个年轻人也都是一心为了家国而想要付出自己的一起。 可同样他们的问题也非常的明显,他们的性格脾气几乎是截然不同。 我们总说王安石与司马光一个代表着改革派,一个代表着保守派,那么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天大的恶人了。 而壮志难酬的王安石自然也就是一个正面人物了。 但事实似乎不是这个样子的。 看待他们的变法,除了要看王安石和司马光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北宋中期面临着什么。 他们有什么问题? 很简单,穷啊! 赵大赵二这哥俩给定下的规矩太扯淡了,在上百年的时间流逝之下,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了。 三冗问题已经算是彻底压垮了大宋。 冗官,冗军,冗费,这都不陌生的。 还有每年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也就是大宋当初把福建弄起来了,外加还有点亮了海贸的技能点这些。 否则他们早就垮台了。 中期的老赵家,说实话是真的没辙了。 面对这种局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并不是一个想要改变,一个不想要改变,也不是所谓的改革进取和保守这么简单。 他们两个各自有各自的改革方案,可以说其实这是两个改革派在斗争的问题。 而在如何解决穷这个问题上,其实老祖宗很快就给了一个很合理的方案,开源节流!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个人的改革办法,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这个词语罢了。 开源节流。 但是,他们的区别是,王安石要的是开源,而司马光要的是节流! 他们把这个词语给拆开了。 你如果仔细的去看王安石变法,他的青苗法也好,他的其他诸多举措也好,其实说白了就是要不断的开源,给大宋增加财源。 你看,我只要挣得多了,那么咱们是不是就没问题了? 这就是前几年很多人说过的那句话,这钱啊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 而为什么司马光会被人们称之为守旧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