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四十六岁的确是一个官员,尤其是北宋时期官员的黄金阶段,这一点不要怀疑。 更加不要拿那古人平均年龄说事儿。 因为当年提出这个论据的先生呢,他是个什么身份已经不可考了,但是能够找到的是他一共登报发表了两篇文章。 另一篇...他是谈论互联网的。 虽然我并不能说玩历史的人说不得互联网,但是一个人要兼修这两个方面,并且要做到精深,这的确是有点难。 再者说,他也不过是说到了前朝罢了,并非是有多少的论据。 如果你真要论这个的话。 汉末有个家伙三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然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英年早逝。 我想你三十六岁的时候没了,你也不会觉得这还是英年.... 因为夭折率太高,所以导致了这个所谓的平均率,如果真的要说。 古代是以六十五岁到七十岁之后,才开始又朝廷恩养。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活到六十五了,或者活到七十了,你就可以在家领国家养老金了。 这个人数不会太多,但是也绝对没有你想想的那么少。 毕竟汉末时期又关于年龄的专门记载,尤其是对于老人,管宁活到了八十,他愣是没上榜.... 所以说,作为待遇还不错的官员,四十五岁到五十岁,那绝对的当打之年。 而在这个黄金年份,包拯全部在做财政类官员,这给了他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让他能够明白了大宋的官场之中的官员们是怎么玩的。 为他日后长达七年的监察御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和经验。 在评书之中他是一个为民伸冤,屡破奇案的形象,但是现实之中他虽然没有评书之中说的那么神奇。 但也并非是捕风捉影,因为他在地方上确实是为百姓请命,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也的确是不畏权贵。 在担任监察和权知开封府的时候,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内官外臣,他是一个都没放过,谁有问题那就往死里弄谁。 导致了这些人都非常惧怕包拯。 将他比喻成黄河水一样清澈.... 嗯,对,那个时候黄河水还真不浑浊,当然这话你现在听就是骂人了。 宋史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在百姓的口中,他不是那包青天,他的外号叫做阎王老包... 娘咧,这是杀成杀了? 就是这么一个家伙,将满朝文武勋贵几乎得罪了个干净的人,让他们全部都惧怕的人。 愣是成为了大宋仕林里面的常青树。 作为一个直言敢谏的清官难么?当然不难。 大的有如范仲淹,王安石,小的苏轼陆游,他们都是如此。 但是做到他这一步的那是真不容易了。 有背景的苏轼和陆游都被折腾成狗了,范仲淹王安石也是起起落落,看看人家老包。 亲爹就是一个虞部员外郎,再捯饬上去,那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了。 就这么一个身份背景,就这么一个性格,他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他的规矩,我只做我规则范围之内的事情。 包拯无论是惩治权贵,还是弹劾朝中奸佞,甚至他喷顶头上司宋仁宗一脸吐沫星子也罢。 那都是他在担任监察御史亦或者是他担任权知开封府的时候做的。 那个时候他就是负责管理开封府的大事小情,监督这朝中的文武百官。上书痛陈时弊,这本就是他的工作内容啊。 说句难听的,人家吃得就是这碗饭。 他一个言官,一个权知开封府,他连弹劾都不弹劾,那你要他算是干嘛滴啊。 所以惧怕是因为他老包那是真下手,下死手的那种,你们会的那点玩意,他早就会了。 你们玩的那点花活他早就知道了。 他每一次出手都能抓住要害,至于皇帝你做不做,反正我这说出来了,证据摆上来了。 你就算是不想做,你还得将这个事儿认下来,为什么? 别人看着呢! 再者说,皇帝看到这么一个明白人,他会不用么? 如果说宋仁宗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比如中后期的杨广和崇祯那种纯凭喜好干事儿的,那他包拯也算是运气不好了。 可很明显,他不是这个样子。 宋仁宗并不是一个昏君,面对这么一个能够说的清楚缘由,找得到问题,还直言敢谏的人。 虽然会喷自己一脸吐沫星子,但,他可以接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