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在朱棣这里他们失手了,加上朱棣又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锦衣卫来监督百官,那锦衣卫咋整? 他们谁看着? 刑部?大理寺?别闹了,他们倒是想,但是也得办得到啊。 所以朱棣就想到了让这群当初帮助自己监视朱允炆的家伙直接调转枪头去监视锦衣卫。 从而形成一个双重监控。 而朱棣为什么不担心宦官会糊弄自己,这就是宦官的特色了。 本身就没啥文化水平,心眼子再多他们也都是无根浮萍,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只能靠着朱棣的看重而或者。 没了朱棣,他们啥都不是! 所以皇帝对于宦官一般来说都是很信任的。 而朱棣最开始的时候也的确没有让东厂有什么发展契机。 毕竟朱棣的目的是给他们赏赐,并且让他们干活,可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在权利这块,他卡得相当的死! 就是看着事儿,然后和锦衣卫的消息对比,看看锦衣卫有没有糊弄自己罢了。 这就让他们的存在感相当的低了,低到了什么地步? 东厂老祖宗是谁现在都还没人知道呢。 作为一个有了规模的势力,愣是找不到他们的祖师爷,相声一个下九流的,还知道他的祖师爷是东方朔呢。 可想而知他们当初的存在感是多么的低了。 但这个事情在宣宗这里出现了改变,因为他设立了内书堂,教导那些宦官读书识字,给他们长本事了。 这是东厂开始崛起的根子,但为什么说如果把宦官彻底崛起的黑锅扔到朱瞻基那里对他来说有点冤枉呢?首先就是,读书这个东西,你觉得它重不重要。 就比如说,先在历史区近乎八成的人觉得自己学究天人,去了古代就能够一统寰宇等等。 但有谁在自己的公司,带着自己公司做大做强成为新老大了? 这是一个很根源的问题,朱瞻基教导他们读书识字,也可以说教导他们明白事理,但是没教导他们权谋心术啊。 东厂崛起的根源归根结底其实是量个 其一,宦官的确是本事见长了,这个锅他朱瞻基得背着。 其二,宦官的地位不断的拔高了,这一件事....你就算找你也得找王振啊,你得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算啊。 所以,东厂的崛起说实话应该是在朱瞻基之后,尤其是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那更是地位一代比一代更高。 而作为东厂的邻居加对头西厂,他们的首创是在成化年间。 成化皇帝之所以设立西厂那是非常简单的,他就是为了自家早年铁杆心腹,大太监汪直量身定做的。 所有的权利,地位全部都是根据大太监汪直来弄出来的。 至于为啥直接设立西厂而不是让汪直去领导东厂,也很简单,不是不愿意,是真不行。 在明朝,有一个名词叫做内廷十二监,也就是宦官的十二个衙门。 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还有都知监。 这里面包含了很多部门,其中有负责洗衣做法打扫卫生的,这就是纯纯的干活的。 还有一个叫做司礼监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实权部门。 他的职责就是批答奏疏,传达圣旨等等。 不但是权利最大,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铁杆心腹负责。 其次就是御马监,作为一个养马的地方,御马监愣是活生生的干到了军事领域,这也是真不容易了。 他的权利最大的时候,直接是和兵部一起掌管兵符。 所以他也和司礼监一同称之为内廷双臂。 而东厂,按照往年的规矩一般都是由司礼监的二把手,秉笔太监来担任此等职务的。 但汪直我们也知道了,这家伙是有掌兵天赋的,所以说他是御马监出身的掌印太监。 这一下子就很尴尬了,你让御马监的掌印太监去干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活儿,咱不知道司礼监有没有什么想法。 反正我感觉成华皇帝还是挺有想法的。 在制度和权衡的双重压力之下,由御马监掌印太监负责的西厂,也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而他们的出现,也就印证了当年某部电影里面的那句明言。 你们东厂管得了的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管不了的我们西厂还管! 这句话不是在装样子,这是真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