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为当他们三个合体的时候,他们还有一个特权。 那就是可以单独跪坐在朝堂的一边,其他人都去另一边挤着去,你们还得站着! 而他们之所以这么的特殊也是因为他们三个系统连接着另外的一种制度。 一种真正的实权制度,尚书台制。 首先我们要知道尚书台的出现,最开始就是为了帮助皇帝对抗丞相的。 虽然在我们看来,西汉时期的那群皇帝动辄就喜欢来一场到家的无为而治,但实际上当皇帝的就没有不想大权独揽的。 所以尚书台设立的本身就是为了方便皇帝亲政,乃至崛起的。 这,就是尚书台制的前提。 之后,再说尚书台的发展。 在西汉的时候,权利并不大,他们的职权真的就是单纯的收敛朝臣们的尚书和发布皇帝的命令制作成诏书。 那个时候的尚书台是一个标准的工具人做派。 等到了西汉霍光时期,这件事情就开始了变化,因为他在自己的身上加上了一个东西。 那就是录尚书事!这也是尚书台开始掌权的开始,或者说权臣的开始。 录尚书事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诏书,很明显霍光并不希望天子对外发一道求救的诏书。 毕竟咱们霍光老兄也知道自己到底干的那是个什么事儿。 他虽然高呼自己绝对没有谋权篡位之心,但是那么多的前车之鉴,你让霍光自己去换位思考一下试试? 他也受不了自己这么一个权臣执掌朝政啊。 所以皇帝想得开那就是精通黄老之道,君臣相宜一代佳话。 但如果皇帝想不开呢,他如果想要掌权呢,他...妈耶,霍光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了头号大反派。 为了不让天下诸侯将领带兵集合然后过来讨伐自己,所以他必须防患于未然。 那就是录尚书事,然后控制皇帝发布诏书的权利。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录尚书事就成为了控制皇权的一个标志,如果想要当权臣,甚至还想要更进一步。 那么控制皇帝必不可少。 而想要控制皇帝,录尚书事也是必然之举。 这就是尚书台开始崛起的时候。 紧跟着到了东汉时期,这个时候除了那控制皇帝诏书之外,尚书台本身也开始慢慢的扩张,权利开始越来越大。 而这个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越来越大。 尤其是到了三国时期,那简直是飘了啊。 尚书台不仅仅需要收敛朝臣的表奏,不仅仅是要帮皇帝发布诏令,他已经朝着后世内阁的那种路子进化了。 这玩意他还能做决策。 这一点在三国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不单单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战斗,甚至还有各种寻常政务以及屯田迁徙这种频繁却又特殊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地方小,事儿还多,外加还碰到了第二次小冰河时期,那粮食减产的啊。 堪称一个绝望。 所以三国时期的政务不但多还杂! 再加上随时都会爆发的战乱和叛乱,还有各路臣子都有可能面临丧命的危险。 最重要的是,皇帝已经只剩下了名义上的作用,而三家乃至混战时期的主公们都好一个亲临战场耍一耍战绩。 当然,也可能是帮对面耍一耍战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了着急的问题,你再去召集什么各路官吏将校,三公九卿来上一场场的会议。 那等他们做出来决策,可能黄花菜都凉透了。 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当初的局面,尚书台除了原本的职权之外,不得不加上了那一条,决策权! 所以说,尚书台制度的本身也是应时代的大潮慢慢发展出来的一个特殊性质制度。 他的出现和崛起就是皇帝架空宰相的必然,加上处理政务的速度提升所需要罢了。 尚书台的大哥大就叫做尚书令,下面副手是两个,分别是尚书仆射,左右尚书仆射。 然后在这个体统之下,还有五个部,各部大哥也称之为某某部尚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