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纯粹就是个虚职了。 他们比丞相好的地方就是,他们在遇到事儿的时候,还能在会议上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但也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了,至于更多的。 你那是想都别想了。 三公都给虚了,那么在你看来,这九卿就一定是实权了? 但这也并不算是完全正确。 首先就是,九卿毕竟是需要管理很多事情的,所以他们还是有一定的权利的,也能够做不少的事情。 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是在真正的实权上面... 哈...在尚书台面前,他们都是弟弟。 当然了,既然有了尚书台,那么自然也会有御史中丞带领的御史台,还有司隶校尉这京师三独坐之中的另外两个也是不会缺的。 只不过这里面,人家曹魏这边的京师都城是洛阳,司隶校尉自然还是司隶校尉。 但是这江东嘛....算了,我们反正也有这个官职,就和丞相一样.... 东吴和曹魏这两边都是按照东汉末乃至诸侯混战时期的顺序走下来的,曹孟德时代是他自己完成的从三公九卿制度到尚书台制度的改变。 而东吴当年毕竟还有一个称呼,大魏吴王。 其实他的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照着老曹家抄的。 所以说,他们两家的权利机构中枢都是尚书台。 同样尚书台制度我们也就能够看出来皇帝和尚书台的地位了。 如果皇帝任命的那个尚书令是自己的亲信,同样也没有给自己找一个录尚书事的祖宗供着。 那么毫无疑问,皇帝就是大权在握。 但如果说皇帝认命了尚书令的同时,还给自己找了一个祖宗录尚书事,很明显这就是个傀儡了。 如果说曹魏走的是曹操流传下来的东汉末制度,东吴走得是曹魏的制度,那么蜀汉和他们两个就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并不是嘴上说说我们要光复大汉,他们是真干啊。 连同他们的官员制度也是直接跨过去东汉,奔着西汉就过去了。 而且还基本是以西汉初期为基本盘操作的。 上来就是一个丞相开府制! 丞相就已经是实权了,然后还给了他直接开府的制度,也就是诸葛孔明真没有野心。 但凡他有一丁点的野心,这就不是皇帝好似给自己找了个爹,那简直就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活祖宗出来。 丞相开府,也就是说在丞相府中包含但并不限于丞相长史,丞相司马,丞相参军,门下督等等重要掌权乃至掌兵的人手。 甚至就算是丞相诸葛孔明出去了,他去打仗了,那也会有一个人担任留府长史以及留府司马代替诸葛孔明的位置和权利,管着朝廷和皇帝。 所以就这个权利制度,那妥妥是一个活祖宗。 想要篡权或者干点什么,那基本就是抬抬手指头的事情。 然后唯一能够和丞相掰腕子的几个人,三公干脆就给废了,说是虚的吧,蜀汉干脆连设都不给他设了,好像是不想自家丞相看着碍眼。 就算是偶尔没辙了,弄一个上来也是因为要给某个人养个老,连上朝他去不去的都没个事情。 至于尚书台制度,当然他也有。 但是重点来了。 我们经常说的尚书令李严,很多网文还有营销号都说李严就是刘备乃至刘禅为了权衡诸葛亮的权利,从而给他竖立起来的敌人。 从而诸葛孔明将李严拿下了,就是他在大权独揽,然后辜负了刘备和刘禅的信任等等。 反正就是巴拉巴拉说一堆什么东州集团,什么权衡利弊,什么朝堂势力驳杂。 看着都是很有道理,实则是胡说八道。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刚刚说过的尚书台制度,尚书令顶层老大尚书令虽然很强大,但是他也有个完全压制的人,那就是录尚书事之人。 然后蜀汉有尚书台制度,但是也有一个人专门加了,录尚书事。 这个人,叫做诸葛孔明。 换而言之,李严无论是从什么角度,他的顶头上司都是诸葛亮。 就算是他当年在刘备病重的时候,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并且被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的时候。 他也没有加到录尚书事的职权,而且那个时候刘备已经很明确了,李严为副。 这是全方位卡死了李严,同时也可以说,诸葛亮从两头堵死了刘禅,可以说完全将他给空了。 当然,这玩意还是刘禅主动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