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后世的张凌阳身为共产主义一直以来的接班人,自小就从历史课本上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里处政权。 当然,还要再加上另外一条:钱能通神。 单单有钱亦或有兵,都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的威胁。 真正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是那些既有兵又有钱的人。 就好比在经过江南之乱后,张凌阳虽然有所忌惮宁国公府,但却丝毫不担心宁国公府会谋朝篡位一般。 宁国公府在军中是树大根深,可在钱粮上,朝廷却死死的卡着他。 而待宁国公世子孙启承升任安徽巡抚之后,宁国公府便有了一定的钱粮基础,宁国公孙定安正是明白这一点,这才急流勇退。 张凌阳也是明白这一点,才会在‘三辞三让’之后允许了孙定安的请辞。 如果孙启承没有担任安徽巡抚,张凌阳说什么也不会这么容易便同意孙定安的请辞。 毕竟,孙定安可是真正的沙场老将。 那能力可不是盖的! 所以在听闻了朝中各外戚的不安分之后,张凌阳丝毫不以为杵。 毕竟他们要么无兵,要么无钱,根本就成不了什么气候。 同时,张凌阳也是对自己的三支皇家军队充满了信心。 以后,一旦燧发枪出来了之后,张凌阳的信心便更加的足了。 火器局掌握天下最锋利的武器,而皇家三军又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自然不是别的弱鸡可以比拟的。 现在,张凌阳已经听说,在欧洲,燧发枪已经普及,那张凌阳自然要赶快引进过来才是。 其中一方面自然是增强自己的实力。 另外一方面,则是想通过从欧洲采购新式火器和机床之类的东西,来稍微平衡一下大周同欧洲的贸易顺差。 毕竟,如果以后大周同欧洲的贸易还是顺差,天知道欧洲的那帮野蛮子为了金银,什么时候会打到大周的家门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