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那吃不饱的人,自然就会造反。” 马皇后点点头,思索道: “南宋偏安江南,当时湖广还是莽荒之地,真正的富庶之地只有江淮南部、荆襄、四川。” “他们是如何用这一隅之地,养活八千万人口的?” 朱元璋和朱标也都看了过来,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啊。 马钰看了看他们,长叹道:“其实我不说,你们应该也已经想到了。”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 “大量失地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周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他们涌入各行各业,在求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如此多的劳动力加入,也刺激了生产力的进步。” “宋朝的钢铁产量,最高时期差不多有五百万斤,是唐朝的十倍。” “这个时期的生产力进步幅度,也是历朝历代最快的。” “因为但凡慢一点,就养不活这么多的人。” “劳动力充足,生产力更加先进,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刺激了商业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海贸,在当时已然成为了支柱产业。” “大量商品通过海船被输送到海外,换回一船船的金银。” “朝廷通过海贸,获取了大量的钱财。” “手里有了钱,就可以维持行政体系的运转,就可以大批量的采购粮食赈济灾民。”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南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还能维系整个体系运转,没有因为分配端失效而亡国。” 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点点头,正如马钰所说,他们也想到了这一点。 只是对其中的规律,了解的不如马钰这么清晰透彻。 比如,劳动力和生产力共同作用,促使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刺激了商业发展。 商业的发展又反过来给了更多人活下去的机会。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又一个相连的环,大家相互促进。 他们也是经过马钰讲解,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而且马钰还将话题,绕回到了分配端这个问题上。 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什么才是分配端。 马钰顺着刚才的话,继续说道:“再来说说元朝。” “元朝的不作为,让民间进入野蛮生长模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民间的积极性。” “而且因为元廷不管,宋朝的很多政策也在民间被延续了下来。” “比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比如对湖广等地区的开发。” “也正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才支撑了元朝的海贸繁荣。” “元朝灭亡,其实也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百姓活不下去。” “但是和历朝历代不同的是,元朝是自己放弃了分配端。” “作为蛮夷,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天下的思想,也不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 “他们拿了钱,想的不是如何维系体制健康运转,而是拿去享受。” “到了最后,他们干脆连富人也一起抢。” “让富人和百姓都活不下去,大家一起站起来造反。” “可以说,元朝灭亡属于求锤得锤。”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元朝失之以宽纵。” 马钰摇头说道:“我倒以为,他们失之以愚昧。”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国家是一个体系,是需要维系的。” “但凡他们有那么一点这方面的意识,都不可能完全放弃分配端。” “其愚昧,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朱元璋仔细回顾元朝的作为,也不得不赞同的道: “彼蛮夷也,安知社稷之重。” 朱标插话道:“所以爹‘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乃顺天应民之举也。 儿子的马屁,朱元璋非常的受用,大笑道: “哈哈,还是标儿懂咱啊。” 马钰讥笑道:“也不知道是谁,将自己当成地主,将百姓当成佃户。” 朱元璋笑容顿时僵住了。 虽然他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认为自己是这么想的。 但听了马钰几节课,再回想自己以前对社稷的认识。 好像还真是将皇帝当成了地主,将百姓当成了佃户。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被人当面揭短嘲讽,朱元璋登时大怒: “气煞我也,马钰小贼,今日不将你打死在这,咱就不叫朱元璋。” 说着就站起身,开始挽袖子。 马钰悠悠的道:“大明面临的情况,比宋朝还要复杂……” 说到这里,他忽然停住。 朱元璋再次僵住,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能将目光看向马皇后。 马皇后扶了扶额头,一拍桌子道: “你们两个,再斗气都给我出去。” 马钰见好就收,连忙端正坐好。 事实上他很清楚,朱元璋从来不是好说话的人。 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气他,还能活着,一是马皇后护着,二是自己脑子里的知识。 还有就是习惯了。 第一次嘲讽他的时候,他会非常生气,并生出杀心。 第二次气就没那么大了。 第三次……第四次…… 他不但习惯了,还会下意识的配合。 但马钰知道万事都要有个度,偶尔气一气他没什么。 不能真的踩过线,否则谁都保不住他。 另一边,朱元璋委屈的道:“是他总是气咱,妹子你不能拉偏架。” 马皇后哭笑不得,安抚道:“好好好,回头我狠狠收拾他,给你出气。” “赶紧坐下继续听吧。” “接下来就是大明面临的情况了。” 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的重新坐好,还不忘对马钰撂狠话: “看在妹子的面子上,今天暂且放过你。” 马钰没有在撩拨他,只是耸了耸肩,接着说道: “除了人多地少等问题,比起宋元,大明还要多面临两个大难题。” 朱元璋眉头微皱:“哪两大难题,你不要危言耸听吓唬咱。” 马钰只看他的态度,就知道方才的那些分析,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心下其实也松了口气。 他最怕的就是朱元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掩耳盗铃弄出一套不合时宜的制度。 原本世界的他就缺乏宏观认识,只看到了眼下,然后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制度。 没多久,那套制度就开始频频出问题。 后世皇帝又不敢改祖宗之法,只能修修补补。 最后遭殃的还是天下万民。 这一世,想来不会再出现这个情况了。 求月票。 上架第一个月的月票非常重要,关系着后续的成绩和推荐。 大家有多余的月票,请支持一下。 拜谢。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