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历朝历代其实都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 “有朝廷组织的成体系的建设,也有地方衙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搞的建设。” “地方建设最普遍的就是灌溉水渠,每一条渠道都能改造出几千上万亩良田。” “可谓是造福一方。” “成体系的建设,最典型的就是驰道和漕运。” “秦朝的很多驰道,现在还在使用。” “唐朝的驿道里程达到了五万余里,最鼎盛时期,有两万多官吏围绕驿道工作。” “如果没有国家成体系的建设,是无法达到这种盛况的。” “对朝廷来说,驰道和漕运将全国各地区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而且赋税的运输、军队的调转等等,都变得更加省时省力。” “对于民间来说,驰道和漕运也方便了他们的往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起来后,工匠和百姓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百姓手里有了钱,就能购买一些商品,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朝廷也能从商业活动中,征收到赋税。”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朱元璋出声反驳道:“财富自有定数,这边多那边就少,落到商人手里多了,朝廷和百姓手里就少了。” “商人重利而忘义,岂能让他们掌握太多财富。” 马钰听的直摇头:“谁说财富是有定数的?” “我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说这种话,把百姓钉死在土地上不允许做别的,所有的产出全从土地中来。” “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财富也是有限的。” “这个逻辑我只能说,蠢且自以为是。” 朱元璋脸色一黑:“好好说话,再无端蛐蛐人,小心咱揍你。” 马钰悻悻的道:“你自己要对号入座……” 说到一半发现朱元璋有暴走的迹象,连忙干咳一声道: “咳,说正事。” “财富是哪来的?人创造出来的。” “一棵树长在那里,它就是一棵树,就算卖钱也值不了几个。” “但经过工匠的加工变成各种精美的家具,价值就能翻许多倍。” “木头的总量增加了吗?没有,还是那些木头,可财富却增加了。” 朱元璋反驳道:“可你自己也说了,木头的总量没有增加,其实还是那么些东西。” “你将粮食加工成饼子,它的总量还是那么多。” 马钰顿了一下,解释道:“木头是哪来的?可以通过人去种树。” 朱元璋马上说道:“种树不也得土地吗,地是有数的。” 马钰只感觉一股热血冲头,太阳穴突突直跳,这臭要饭的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此时他深刻的体会到了网上那句话的含义: 你和一个人争论火箭是不是烧煤的,你就已经输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自己还必须得想办法说服他。 真踏娘的扯淡。 深吸口气按捺住想骂人的冲动,正想着该怎么给他解释的时候,却发现朱元璋的嘴角连续抽动了好几下。 心下顿时恍然大悟,被这臭要饭的给耍了。 当即恼怒的道:“你还听不听了?不听我走了。” 朱元璋也不装了,得意的大笑道: “哈哈……词穷了吧,你小子也就会照本宣科,碰到个善辩的你就傻眼了。” 马钰翻了个白眼,我那是无话可说了吗? 我特么那是被你搞的无语了好吧。 马皇后还以为他有些下不来台,连忙打圆场道: “你个老不羞,戏弄孩子做什么。” “钰儿不要听他胡说八道,财富是人创造出来的,你说的简单易懂,我也很认同。” “你接着往下说,不要理他。” 朱元璋这次也没生气,只是得意的嘿嘿一笑。 朱标、朱棡、朱棣也很少见到自家父亲这样,心下别提多惊讶了。 马钰深吸口气,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和他一番见识。 他就是个臭要饭的,不能和他一般见识。 好一会儿,他才压下怒气,狠狠的瞪了朱元璋一眼,说道: “姑姑您放心,我没事儿,才不会和某个老不羞的一般见识。” 朱元璋:…… 马皇后大笑道:“好好好,咱们做个大度的人不和他一般见识,来咱们继续往下说。” 马钰点点头,接着说道:“人可以把很多无价值的东西,变成社会需要的财富。” “但之前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朝廷往往会把人固定在土地上。” “人的主观能动性被锁死,看起来确实减少了管理成本。” “但相应的,大量的劳动力被无效的浪费,也让经济模式变得单一和脆弱。” “百姓穷困潦倒,经不起任何风浪,一场天灾就能让无数人易子而食。”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草原经济模式非常单一,只有游牧一条路。” “一场暴风雪,牛羊被冻死的多了,人就活不下去了。” 马钰说道:“是的,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农耕族群的经济模式相对草原要多元化,抗风险能力就更强。” “既然我们知道这一点,那为何不主动追求经济模式多元发展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