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第三把火:大包围-《1255再铸鼎》


    第(2/3)页

    (注:古今对河套的定义不同,明朝时是将几字形的内部称作河套的,而现代河套是指几字之北。明朝定义明显是扯淡?    几字内部全是沙漠根本称不上水草丰美?    这里取得是后世的河套概念。)

    阴山山脉大致是东西走向,在中段向南突出,所以河套地区整体呈“∞”形,最窄处在后世包头附近,将河套分作了前套(呼和浩特)和后套(巴彦淖尔)两部分。汉时在前套置云中郡?    后套置朔方郡,华夏共和国也延续了这两个建制?    在攻过来之前就把行政区划做好了。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地区堪称漠南草原上最优质的畜牧区和农耕区?    后世内蒙古大部分人口都在此处。云中、朔方的掌握,基本可视为夏国完全控制了漠南草原?    而失去这片土地的元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农耕帝国。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对河套地区的掌控?    汉唐之时?    一有功夫就往河套移民屯田,以作为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前线。但是河套西南是巨大的沙漠,东南是重重群山,与中原之间联系相当困难,所以往往国力盛时还能控制,稍一衰败就丢了,明朝修长城的时候甚至干脆就没圈进来。夏国想长远控制河套地区,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

    好在,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有远超传统中原王朝的手段。

    集宁郡与云中郡之间有群山阻隔,但并非无路可行。大黑河发源于临近集宁的卓资山畔,一路向西流,在群山之中冲刷出了一条平坦的河谷,然后继续西行,经云中郡的丰县、云内、东胜三城汇入黄河,为沿途居民带来了珍贵的水源,堪称云中郡的生命之河。同时,这条河也成为了贯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渠道,上游水量较少,但冲刷出的河谷可供车马通行,下游水量较多可以行船。元国很重视驿路建设,之前顺着这条河在东胜与集宁之间建立了完整的驿路,去年夏军西北师也正是顺这条路一路攻了过来。

    只是,光有这一条山路还很不足够,只能保障有限的人员交流,难以大批量输送物资。因此,去年攻取云中郡后,西北师直接调了两个铁道旅过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沿着驿路修建了一条简易军用铁路,将漠南铁路延伸到了丰县。从此,云中与后方之间物资通畅,再也没有敌人能够进犯了。

    今日,范龙城正是乘着这条铁路,来到了云中郡郡治丰县。

    到了丰县,大黑河的水量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有了足以行船的通航能力。水陆联运,就把补给范围再次大大延长了出去。

    范龙城来的这班车除了载他和他的亲卫,没搭载太多货物,却运了一艘白鹿级蒸汽船过来,到达后稍一整备,就经过事先布置好的滑轨滑进了大黑河之中。

    云中郡本就产煤,火车和汽船的燃料都不缺,一边技师们调校机器,一边力夫们就把当地产的煤搬上了船。下午时分,这艘“青龙号”就冒着黑烟在大黑河上转了起来。

    不少丰县的居民被这副稀奇景象吸引,来了河边围观,啧啧称奇。

    跟着这艘船乘同一班车来到丰县的郭守敬和潘昂霄两人也在河边观此胜景,潘昂霄见到青龙号轻松地溯水而上,又返回来装货,感慨道:“旱地行舟……这新朝雅政了不得啊!”

    潘昂霄原为元国的翰林学士,三年前在燕京被俘虏。他是技术官员,没做什么恶,所以本来只准备将他普通地流放海外完事。但后来上面查到他的履历,发现他曾与元国的另一名叫都实的学士一同深入青藏高原,探查过黄河的源头,是难得的实干人才,所以又把他留了下来。这次范龙城来云中郡,需要熟悉黄河情况的人,就把他带上了。

    郭守敬也是类似的情形,十年前他曾在宁夏府任职,在当地整修过水利,所以也被范龙城要了过来。他感慨道:“有这船在河上,哪里去不得?这大元国是要完啊!”

    “哈哈哈……”范龙城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他俩身后,“潘学士,郭学士,你们觉得这船怎么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