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2章 供大于求-《少帝成长计划》


    第(3/3)页

    这种状况,给了粮商囤积粮食、制造恐慌的操作空间,也撑起了粟米多年来八十至九十钱的单价。

    但等明年,关中爆出三到四万万石宿麦之后,汉室粮食市场的供应关系,将发生极大的转变。

    ——年需求六万万石?

    俺们关中,一年就能产出八万万石粮食!

    这样一来,汉室的粮食供应关系,就见从现在的‘微量供不应求’,瞬间转变为‘严重供大于求’!

    作为华夏贵胄,刘弘自是做不出后世资本那套‘为了支撑牛奶价格,把牛奶倒进河里’这种事来。

    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年之中,汉室的粮食价格,将大规模跳水。

    即便粮食凭借其‘刚需’的特性,能勉强支撑在合理范围之内,也起码会降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末期,关中粟米石四十至五十钱的程度。

    所以刘弘如今正在做的,实际上并不是商人那套‘低买高卖’,而是以国家的身份入场,强制引导粮食价格下降,并由国家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损失。

    道理很简单:如今少府的粟米,是按照每石七十五钱的价格收购,等来年,面食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主流粮食之后,粟米的价格必然会下降。

    即便是按‘百姓一时半会儿还是习惯食粟’的最乐观估计,少府也将在‘粟米专营’项目上,达成‘不亏不赚’的局面。

    忙活一整年,国家财政没有一点好转,刘弘自然无法接受——所以宿麦,成为了刘弘补贴国家财政的手段。

    等宿麦收获,汉室粮食的供应关系将立马发生改变,但天下百姓反应过来,是需要时间的。

    将饮食习惯从粟米改成宿麦,恐怕就得花费好几年的时间。

    而面食,也将因为其暂时‘不为人知’的工艺,而在短期内处于较高的价格。

    根据刘弘的推断,面粉的价格,将在明年五月,光中宿麦大规模收获时,达到每石三百钱。

    在随后的二到三年时间内,面粉的单价,应该会缓缓下降到一百二十钱作用,并在磨盘大规模普行后,停在一百钱左右的价格。

    而粟米,也不会在一夜之间从九十钱降到五十钱——最起码在今年之内,粟米的价格还是不会跌破八十钱。

    同样需要二到三年的缓缓下降,粟米的价格,才会下降到五十钱左右的价格。

    也就是说,今年,少府还不至于在粟米专营之上盈亏。

    至于明年···

    “看来,少府收购粟米的价格,还是要每年做出一定的调整···”

    虽然心中清楚,在这样的国家命脉之事上,不应该考虑利益得失,但刘弘还是希望,在保证粮食价格下降,百姓能更轻松的保证生存的同时,国家的财政状况尽量别受影响,或者少受影响。

    毕竟刘弘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要是让百姓都富裕起来,国家却没有力量保护百姓,那富裕的汉室百姓对于匈奴人而言,无异于小儿持金于闹市。

    所以,刘弘对于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心里预期,大概是在‘粟米生意不亏不赚,尽量让百姓不受损失’,以及:凭借宿麦-麦粉的加工工艺,谋求一定的利润。

    相较于粟米‘每石十钱左右’的利润,宿麦无疑更容易赚取利润。

    ——少府收购宿麦的价格,不过七十五钱;加工成面粉之后,成本也就是在百钱左右。

    但在明年,面粉的出售价,将达到‘平均每石二百钱’左右!

    一倍以上的利润,足以让汉室财政状况一扫颓势,大踏步向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迈进。

    至于粟米,刘弘也就不打算动心思了。

    ——文景之治,富的可不只是国家,还有百姓!

    给百姓多留一些生存空间,极尽所能的改善天下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一点,在刘弘这一生不大可能发生改变。

    “粟米降价,百姓丰衣足食;宿麦成面,国家富庶强盛。”

    “再加上农税减半、口赋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暗自自语着,刘弘颇有些嘚瑟的砸吧着嘴。

    ”这样一来,朕离历史上的汉文帝,应该差的不远了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