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聪明人对聪明人-《仙宋》
第(3/3)页
刘子羽十一岁随父成长在军中,他弃文习武。“盛暑严寒,必清晨著单衫,入教坊学射矢三百。”青年时代就通晓韬略,武艺超群,是个文韬武略都堪称当世难觅良才。
三子刘子翼,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只不过与他大哥刘子羽一比。他的才能明显偏多于治世之能,领兵的能力稍显不足。
所以如今刘子翼不在汴京,被刘行谴到东川去做了巡防使,同时兼领的负责招抚东川南蛮事务的东川南路招抚使。
而这位二衙内刘子翬,无论是刘韐生前自评,还是在李纲、宗泽、种师道等人的心目中,那都是一个“有韩信之智、张良之谋、萧何之筹、樊哙之勇”的人,是一个文武双全、只要稍加雕琢便能超越其大哥的好苗子。
这一点,在当初刘韐带兵据守真定、以少敌多,愣是用几万敢战士把金兵挡了三个多月的时候,也正是这块“尚未成器”的璞玉为其父接连献计。以战场瞬息万变的局面,不断为他父亲提醒、建议之下,才使刘韐御敌成功、守住了真定的。
当然,那些评价不可能真正影响到刘行如何用人。刘行用人的原则,是别人说的只能做参考,自己亲眼见的才是真章。
那么这个刘子翬使出了什么真本事,让刘行坚信他的智慧可以制衡又不会去牵绊于沈晦呢?
答案是两次战役,第一次是汴京之战。刘子羽当初带兵与吴麟、刘锜三路合围汴京城的时候,写给张邦昌的劝降书出自刘子翬。而那之后几次信王军的佯攻真打计策,也都是刘子翬献给三位大将军的。
更为重要的是,刘子翬不是只能做谋士。在汴京之战之中几次攻城时,他都是身先士卒、最先冲到张邦昌那些散兵游勇面前,用凶猛的攻击杀得守军肝胆欲裂、士气全消的。
第二次,是刘子羽兵下湖北。在刘子羽“打秋风”的战略开始伊始,他麾下众将官中辛兴宗等人是能打不诊懂,只管听令按照刘子羽的指令去攻城略地便可以了。
唯独刘子翬,他不但能遵从兄长之命,三日连下十二城,打得南朝军队抱头鼠窜。同时还能对刘行下达每一道指令在第一时间内充分理解,从而几次献策和建议,阻止刘子羽在南下湖北“打秋风”时犯错。
一个战场上能够敏锐洞察敌情,不断提出良策的人。一个身不在帅旗边,却能充分理解最高指挥官真实战略意图与战役目标的人。刘行坚信,他一定也能够掌握好分寸,帮自己家看管好沈晦的同时,又能帮沈晦顶住许多攻谄与干扰。(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