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了这个基本的方法之后,各种各样优化流程的思路,更是涌现不断。 如果说原本自己想方案,自己写政令,等同于崇祯一个人代理了整个朝廷的工作; 那么现在崇祯想了方向之后,直接寻找政令,然后选择,便等于崇祯一人主掌朝廷,手下官员齐备。 只不过,所有官员下令之前,都要先交由崇祯确定罢了。 之前崇祯还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一人担当起整个京城的大小事务,但是现在,他确信,有了这些过往政令作为辅助,他绝对可以将京城管理得妥妥当当! 要不是当下时间已经不早,需要尽快将政令下达,崇祯都想好好规整一下这套方法,作为新政的执政之基了。 深深吸了几口气,崇祯尽量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坐回桌前,迅速开始撰写政令: “来人,将坊市缉盗预防政令找出呈上。” “这张!誊写下来,除时间与名之外,一字不改!” “将命令打更人开始恢复打更的政令找出呈上。” “这张,誊写,这一句关于年节的改为平叛结束,此外时间与名修正!” “常平仓的......” ...... 对照着自己之前制定的方案,崇祯对照着下一级的政令,将规划一步步细分到最基础的执行层。 然后,直接让将士找来对应的政令,点出需要修改的位置之后,便让太监进行誊抄。 尽管因为这到底是战后恢复,有一些政令是没有直接的过往政令相对应,但是崇祯也能找出差不多意思,或者能够借鉴的政令,然后修改誊写。 随着崇祯的逐渐熟练,甚至连负责誊抄的太监人数都不够了,崇祯又赶紧下令增派识文的太监入内。 在这样的流程之中,同一时间,崇祯便能完成十数道甚至更多的政令撰写,原本堆积的任务,很快便变成了堆积的政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