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除了工匠的事情之外,其他关乎农耕的事务,如今处理得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如今......” “田地这块的清查得加快,虽然当下暂时不急着重新清查田地,但是之前那些官吏勋贵手上查抄的田地还是得整理好。” “否则底下的农民都不知道自己为谁耕作,不知道朕减免的租子,影响了用心程度就不好了。” “前面说的那个事情,现在怎么样了?” ...... 回到御书房之后,崇祯索性将之前他所制定的与农耕相关的其他政令核对了一边,了解了解整体的情况。 农耕这块,要说简单,就仅仅只是种田而已;但要是往深了说,涉及的方面同样遍布各行各业。 很多简单看来,似乎与农耕扯不上什么关系的事情,也会以自身的方式,对农耕的效率情况造成影响。 比如,因为不少货郎在之前的战乱之中吓跑或者死亡,所以很多村落没有人送去物资。 为了购买一些生活必须品,偏远的村落就得好几个青壮带上不少吃食,专程外出跋涉好几天,前往京城购买食盐等物品。 这样一来,好些个青壮劳力,便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浪费掉。 这类问题,崇祯一旦发现,就会立刻列入朝廷需要处理的事务之中,这样一来,他的工作量便会增长得更多。 就在他将针对地契田契的新要求以政令书写发放之后,抬头放松一下视线的崇祯,却蓦然发现,太祖朱元璋竟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太祖?!您什么时候来的,朕刚才全心书写政令,没注意到您。” 崇祯第一时间赶忙道歉,同时迅速站起。 而在他对面的朱元璋,却一言不发,只是用一种崇祯从未见过的眼神看着他。 足足这样盯了好几秒之后,朱元璋才缓缓开口: “今天早上,你让乡间的那些军队送了些什么文书下去了?” 今天早上,文书? 崇祯一回想,问道: “太祖,您是说,《大明村中治理法条》么?” 崇祯下发下去的那一套完整的修改后体系,自然不会是简简单单几张纸,以临时政令的形式下发,而是直接以法条的形式,进行公布。 早上,通过乡间巡查军传给村令村尉们的,正是这份法条的副本。 “拿来我看看。” 既然太祖这样要求,崇祯自然应诺。 开口吩咐身边的内侍前去取,不多时,一份与村令们收到的文书完全相同,连封面都是一样大红的文书,便被带了上来,而朱元璋的眼神,也直接凝在了文书上面。 崇祯从内侍手中接过这份文书,转到面朝太祖的方向放在了御案上,见太祖朱元璋盯着这份文书不说话,便主动开口讲述: “太祖,这份文书,是我近几天所撰,里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当下乡村中村令村尉的法条,其中......” 这一条条的法条,本就都是崇祯一个个斟酌之后确定下来的,整体讲述起来,哪怕不将这文书本身打开,他仍然能够相当清楚流利地进行讲解。 随着崇祯的讲解,朱元璋的脸色逐渐有了变化,从一开始面无表情,变成了若有所思。 整篇法条,本身内容也并未很多,而且崇祯只是浅浅讲解,不多时便讲完。 等到崇祯将这法条上的东西一条条讲清,朱元璋终于开口: “你这件事情,办得很好。” “当不得太祖夸奖,朕不过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而已。村令体系本就是朕提出,由朕完善也是理所应当。” “而且,这终究只是朝政的一小块而已,当下正值农忙,只能做这些与农耕相关的改革,等农忙结束,其他方面的新政,朕也会相应开展的。” 听见太祖这般直白的夸奖,崇祯含着笑谦虚着,同时,对其他的朝政改革做着期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