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无定名-《东唐》
第(3/3)页
杨门少主这回是被一群衣着光鲜的公子哥们给扛回来的!
公子哥们一路行来,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有前面开道的,有左右维持秩序的,还有后面呐喊压阵的。
这自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在太子的清道率中任职,充当开路先锋,自是手到擒来。
“来了,来了!”
站在街口向南打望的刘万一拍大腿,兴奋的一蹦多高,简直比杨宅家人还高兴,他一路小跑着回到杨宅大门,先招呼鼓乐手赶紧奏响音乐,再指使门内的两个绿裙丫鬟说:“快去禀报老夫人。”最后唤来杨葛氏的贴身婢女戚氏,让她把准备好的赏钱、果点撒给看热闹的儿童。孩子们争争抢抢、闹闹嚷嚷,喜庆的气氛就出来了。
戚氏一边笑的合不拢嘴,一面却疑惑地问道:“不是说到门口才撒吗?”
刘万拍腿大笑道:“到门口就来不及啦!爵爷这回是让人抬回来的。”
“啊!”戚氏吓了一大跳,心道少主人这是怎么了,竟让人抬着回来了?
刘万忽觉自己失言,便改口道:“不是抬,是扛,唉也不对,是背,嗨……”
一时情急,他也想不好用什么词来形容了。
说话间,那一干世家子弟已经抬着李熙转过街口朝这边来了。
戚氏遥遥望了眼被众人抬过头顶,正含笑向四方街邻挥手致意的自家少主人,心里长长松了口气,她白了眼刘万忙碌的身影,把嘴一撇:“哼,这个死老刘,几十岁的人了,连句囫囵话都说不好。”
兴奋之下,她一拍自己的小闺女:“妞儿,快去禀报老夫人,就说……”
六岁的妞儿不等母亲把话说完,便把头一甩,脆声应道:“我知道啦。”拔腿就进了大门。戚氏大感欣慰,连最小的女儿也懂事能帮忙了,看来自家的好ri子就要来了。
刚想到这,就听到杨宅里传来妞儿那极具穿透力的报喜声:“报老夫人,少主人让人抬回来啦!”
戚氏脸se一变,啊地一声叫,把手中簸箩里的钱往地上一泼,拔腿向内宅跑去,边跑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不是抬,是扛,是举,是……”
杨宅门楼越来越近了,李熙的心反倒越来越镇定。事到如今,见招拆招耳。
杨宅门楼上的匾额是杨赞祖父题的,落款处还刻着名讳纹章,离家两年多,见先人墨迹,循礼是要拜一拜的。
李熙深吸了一口气,望了望黑压压围观的街坊,到底还是撩衣拜了下去。
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在心里祝祷道:“杨门祖先在上,杨赞兄弟为国捐躯,乃国之忠烈,杨门荣耀。不才李熙,yin差阳错,添颜拜于老先生名下,虽有不得已苦衷,用心却无丝毫恶意。李熙顶杨赞一ri之名,当战战兢兢,不堕杨门声名。此数言,天可鉴。”
刘默彤排众而出扶起杨赞,明里劝道:“莫让老夫人久等。”暗里嘱咐:“腰系红丝绦的是自己人。”
李熙擦擦泪眼,回头招呼崔莺莺:“随我去见阿婆。”
不顾众人诧异的目光,牵着崔莺莺的手迈大步跨过了杨宅门槛。
杨宅不算大,内外有三重,沿着一条夯土铺砖的甬道一路行去,正面有座殿堂,样式类似微缩版的昭德殿,是为杨宅正堂,正堂左右两侧的围墙上各开了一道小门,从左手小门往里,就是杨宅后院,即杨家主人的起居之所。
后院也有一座殿堂,规制比正堂小的多,堂前一方池沼,荷叶衰败,秋菱正当采摘时,池沼左右各有一个小院,杨赞的祖母就住在左侧的小院里。
这院落面积不大,几株丁香树,坐北面南有一栋小楼。
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杨宅家人,还有左右来探望的街坊。
李熙曾听刘默彤说过,杨赞的父亲曾因军功受封侯爵,那时杨家在京城也是豪富之家,其宅在北城的义宁坊,但好景不长,杨赞三岁那年,杨父蒙冤被杀,母亲籍没入宫,不久即忧愤而死。祖母和杨赞配在司农寺,苦苦熬了三年。杨赞六岁那年,李纯为其父平冤昭雪,家人也得到了赦免。但此刻杨家已经败落,义宁坊的宅子被变卖抵债,祖孙二人搬到丰邑坊,与平民混居。
历经磨难之后,杨葛氏从此笃信佛教,信奉众生平等,待人谦和。在丰邑坊居住多年,与人为善,广结善缘,街坊邻里都愿同她交往,只是多数街坊并不知道这位银发瞎眼的杨阿婆竟然还是位朝廷的郡夫人,而那个沉默寡言、xing格内向的杨大郎头上还顶着朝廷的子爵。
跨过小院的门,穿过长长的回廊,就到了杨葛氏居住的小楼门前。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