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现在先不说八股文优劣的问题,就直说科举在那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科举到底是不是在那个时代的唯一举荐制度? 当然不是! 不但不是,从科举走出来的官员,说实话一直都不是占比很高。 从唐开始算吧,毕竟隋的那个科举是在不是个玩意。 唐宋元明清,这行政职权在不断的划分,所以文官的这个队伍也越来越大。 单单说有品级的人员,唐朝的时候也就是一万多人,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超过了两万。 足足多了一辈还多。 而这个数字在宋朝直接打到了巅峰。 那就是北宋,北宋的官吏,只是有品级的就打到了十万人以上。 所以说他冗官,这是一点都没说错。 那么在这个数字之下,你再看看科举这个事儿。 科举基本上每科是三百人,这个稍微有点这方面常识的人也都是知道的。 而科举是三年一考,就算是加上恩科这种事情,他也增长不了太多的人。 当然,科举也是分出来很多的,有明法科,有秦桧的那种词学兼茂科等等。 但是真正的行政人才科举上,也就是不过两三百人罢了,其他的说白了录取也就是录取个十个八个的就够了。 比如秦桧,那玩意一共就录取三个。 考上的都能说自己是状元。 所以说这个玩意如果不算恩科的话,三年一次,一次三百人,三十年一个轮回吧。 三十年一共就三千人。 就算是把其他的所有科目都给你加在一起,连恩科都算在一起。 三十年的时间,你都拿不出五千人来。 那么相比较于唐朝的一万多,明清的两万多,还有宋朝的动辄十万加的官员。 这个数字占比有多少? 这里面唐朝因为是科举的正式开端之一,他对于科举还不是那么的完善,就不从唐朝说了。 说,在那们就从宋朝说。 宋朝的科举就是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这些。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定下来了这个基调。 而在北宋这个动辄十万加的官员体系中,他们是怎么做官的? 靠投胎! 在宋朝,读书人是幸福的,这个话是真不假,你读书读出来个成绩之后,你就幸福了。 那么你如果读书读的不好怎么办,没关系,你投个好胎,你在个官宦世家,哪怕是个书香门第也行。 你只要把这个胎投好了,你基本上也就确定了能够当官了。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一个词儿,叫做封妻荫子。 其中这个荫子说的就是宋朝的恩荫制度。 也是十分为人诟病的一个制度。 什么叫做恩荫制度,就是一个官员干到了五品,那么他就可以向朝廷请命。 让自己推荐的一个人也进入朝廷当官,当然了这个官要比自己的品级降低三个品级。 也就是八品,可能还是九品。 不顾最起码这是一个官身啊。 而且这还不是一个人,恩荫的人数跟随着自己的职位变化而变化。 五品的时候,你只可以恩荫一人次,到了一品大员你可以恩荫十人次。 没错,这里面还有一个次,是一次十个人,而次数,绝对不止一次这么简单。 看看这个数字,你就看这十个人的数字就已经很过分了。 你要是家里不太兴旺的那种,比如于谦,这家里就一个儿子一个养子,他最后还差八个呢。 这不但自己的儿子侄子能够得到好处,这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家里的亲戚,那也是跑不了。 甚至就连门客,幕僚他也跑不了啊,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很多人愿意去给人家当幕僚,当门客。 这不仅仅是宋朝,在其他的朝代,也是有着这种事情的,只不过没有宋朝这么明面儿上。 真正做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且这还是单次! 而且机会还很多,非常的多。 首先和科举一样,三年一次的定期恩荫,之后还有很多恩赐级别的恩荫。 比如皇帝得到了个儿子,心情一好就可以来这么一次。 甚至于祭祀,典礼,立功,致仕,亡故,甚至皇帝过生日的寿诞,他都能够来这么一回。 没开玩笑,就是这么胡扯蛋.... 这么做,咱们看来就是非常的扯淡了,但是你换个角度,你如果是那个投胎好的人呢? 那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就是导致了北宋冗官很是严重不说,最重要的是在冗官这么眼中,分权平衡这么严重的宋代竟然还会有皇帝遭到威胁。 比如宋仁宗在自家的皇宫里面就被刺杀过,还是自家皇后抄刀子出来护驾的。 而最后就抓到了三只小猫小狗出来。 这里面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最后这无数次的改革尽数失败? 明明没有权臣,明明宋朝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利,那么是什么能够导致皇帝一次次改革惨淡收场。 是他们没有臂助? 范仲淹,莫要说北宋,历史所有文臣摞一块,他范仲淹也算得上前十,甚至是前五,还不是第五那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