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那拗相公王安石,他的才华难道你要说不够? 当年的韩琦,当年的欧阳修,当年的庆历新政。 那是多少精华汇聚之所在,可为什么就这么失败了,不但失败了,甚至还让自己人变成了一个个的敌人。 这是怎么做到的? 没有权臣土壤的北宋,是怎么将一次次的改革覆灭的? 因为人心。 北宋的问题看出来的少么? 不少,皇帝看出来了,朝臣看出来了,甚至是什么名士什么太学生都看出来了。 可是看出来了又怎么样? 当年为了不让自己的宋变成那五代十国的第六代十一国,赵匡胤大改特改。 为了这个两府三司,为了自己当这个皇帝,这个连权臣的路都没有走完的家伙强行上位,导致了他既要分化也要拉拢。 而在这种问题真正成为了祸患之后,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范仲淹想要改变,王安石想要改变,可是朝臣们不干啊,天下的朝臣,天下的官吏都再问他们一个问题。 你们把这个改了。 那我那七大姑八大姨的傻儿子们咋办啊? 他们可都等着我去推荐了。 你们这一闹腾,我这家里我怎么解决? 所以扪心自问,如果现在的你们放在了那个时候的他们身上,面对这种局面。 你们...就算是开了上帝视角,你们会站在王安石和范仲淹的身边,还是说和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安宁,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利益,阻止阻止他们。 或者说,你们去想想其他的办法。 比如....加点税赋? 正式因为这种原因,就导致了在北宋末年十万加的官员那里面,恩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甚至于到了南宋,那位陆游。 他其实也是恩荫出身,当然了,他十二岁恩荫上位,然后成年之后自己补考了个进士。 也算是先上车后买票了。 而起这个恩荫制度在武将上面可以说是十分的严重,重文轻武就导致了武将慢慢的成为了自己独特的将门。 只有成为将门,占据了一方才能够在文官的压迫之下过的好一些。 比如种家,折家,还有老令公的杨家其实也是有机会的,只不过他那几个儿子都.... 对,杨无敌杨老令公的确不只是一个儿子。 长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他就不说了,他的几个兄弟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都是恩荫供奉官或者是殿直。 老二杨延玉还好一些,官职不知道,不过应该是杨业的副将一类的,和杨业一起战死在最后一战里面。 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在这种将门制度之下,也同样出现了一批,没啥能力但愣是能够身居高位的存在。 最标准的就是刘光世他爹,一把火将北宋积攒了几十年用来北伐的物资烧了一个干净的刘延庆。 还有诸如苗刘兵变之中的那两个玩意。 所以,当北宋的官员明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仍然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失败,就是因为这个。 你改了,我家怎么办? 我家有问题了,那我就有问题了,我有问题了,这大宋不就有问题了? 所以为了大宋没有问题,我家不能有问题。 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一样,谁动了我们的利益,谁就说我们的敌人,既然是我们的敌人了。 那么我就得弄死他! 甚至为了这个,宋朝自己都弄出来了一个诡异的考核制度。 什么制度? 那就是没有制度。 在北宋当官,你只要不犯错,那你就能升迁,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要当了官,你不是太老。 你就是混,你也能够混到五品。 在这种混资历的情况之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也就直接出现了。 我什么都不做,我是不是就不会错? 所以说在明朝就总结了宋的经验,恩荫还是有,但是限制就很大了。 三品以上才可以, 并且还要有相对应的考核才可以。 征辟和捐纳当然也可以,但是征辟需要皇帝钦点,娟纳则是只给他们低等武职还有锦衣卫。 至于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接手这个历史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九成文盲?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清朝在中后期正式出文规定。 第一,旗人不需要科举,直接做官。 第二,汉人可以通过科举,也可以通过娟纳兑换官职。 第三,祖上三代,无人做官,为白身。 家中不能参加科举,只能娟纳! 所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如果三代以上没有人当过官老爷,又不是富户,捐不了官。 那么你和你的子孙后代就彻底的和仕途没关系了。 那你还学习,学个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