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然后数百年之后还要由何晏发起以儒释道的玄风,最后经历宋明理学之中理学和心学的两大分支学术。 最后的最后,在明末还要引领出三大宗师的明末思想大爆发,以及王夫之先生的气宗学派。 儒家的变迁一直在不断的继续,不断的出现。 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先天不足! 我们要知道儒家在前期和后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位。 儒家的前期备受打压,尤其是被道家和法家压制的和孙子一样,根本就没有复起的余力。 到了中期出现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却是留下了术而忘记了道。 同时法家和道家仍然牢牢地保持着一方。 但是儒家到了后面,以术御道也好,亦或是用什么其他的名词来解释也好,儒家占据了天下绝对的主流。 其他所有流派不敢望其项背。 那么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儒家发展变迁的这么一个过程。 曾经坊间传闻,孟子和庄子辩论,被庄子驳斥的体无完肤。 股阿奴这个传闻的出处我实在是找不到了,但如果孟子真的撞上了庄子的话,他的确有很大的可能被驳斥的不知道如何开口。 这并不是因为孟子的战斗力有多么的彪悍,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儒家,他有着天生的缺陷。 那就是核心! 我们所熟知的儒家,以仁义为核心,以礼为核心,要么就是要去复周礼,要么就是要恢复井田。 可,这不是核心,这是理念。 说得直白一些。 道家的核心很简单,天道! 道家认为一切的源头都是道,也就是天道,万事万物是因为天道的规律,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规律,然后按照这个规律行进下去。 比如,你不吃饭就会饿,这是调到告诉你该吃饭了,你明白了,然后去吃饭。 这,就是最简单的道。 那么法家是什么? 法家一分为二,一个是管仲的法家,其理论与孔子贴合,但真正让法家崛起的是商鞅他们这些新法家。 在春秋战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法家往往伴随着变法。 那么变法是不是法家的核心? 不是,他们的核心是皇权,或者说君权。 法家坚持的是君权至上,举天下而供养一人,天下皆是君王的爪牙臂膀,君王一定要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所以你才回发现,所有的变法都是在围绕着什么贵族,什么权贵去进行,将他拿下。 甚至给人一种错觉,将他们拿下就是为了普通的老百姓。 实际上并不是。 法家的变法只为了单纯的君权,让君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实,然后就可以君权至上了。 至于百姓,你们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别想跑。 所以法家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变法还是律法,全部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围绕着君权。 君权驱使着他们的一切行为。 那么儒家呢? 儒家的仁义,礼法,儒家的种种,他们是因为什么。 比如说孔孟的仁义。 为什么要仁义? 你需要给仁义找一个理由,你凭什么要求仁义? 你所说的的只能是虚无的天下应该仁义。 那怎么就成为了应该? 他是因为天道使然?是因为君权使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没让你仁义,天下万物在天道眼中都是一样的。 那么是因为君权,皇帝和诸侯王说:不,老子不想! 我想当皇帝是因为爽,不是为了给你们做奴做仆,我费了半天劲儿当上皇帝就为了让你们过得更好我去被苛待? 那算了,这玩意谁爱做谁做! 那么不是天道, 不是君权,儒家的先贤请告诉我们,为什么你要让君王有仁义之心? 为什么要彬彬有礼? 我灭了你不就行了?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死的又不是我的家人,法家镇压,反正死的也是别人的家人,我给他镇抚钱帛! 百姓不同意? 天道帮我,我为王! 所以儒家这个不知道到底是谁创建出来的学派,他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他的先天不足让他脚下没有跟。 可是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事实证明,他说的还真的确是有些许道理,可这个根到底在哪里,哪一个儒家先贤也说不出来一个所以然来。 所以,在儒家分成了诸多派系互相争斗,互相折腾之后,儒家便迎来了第二个变化。 公羊学说与董仲舒天人合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