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相比较于三厂一卫,大明唯一的一个专属部门内阁那真真儿是可以好好说的。 而说道内阁这个东西,你就不得不先悼念一下伟大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了。 毕竟咱们的明太祖为了能够将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坐稳这个江山。 他先后利用了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杨宪来导演出来了那么一场明初大戏。 足足牵连了上万人之多。 然后终于把宰相的这个职位给废掉了,也终于把朝堂之中唯一能够对自己造成影响的官方职务给废除了。 但他恐怕是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儿子朱棣愣是把内阁给正式弄了出来,然后一路壮大起来,成为了一个足够和君权抗争的存在。 虽然很多人都说,这内阁的地盘是离不开朱元璋当初定下来的文华殿大学士。但老朱自己也得说了。 我就是给你们弄了几个秘书,谁让你们给自己找了个爹? 从古至今,什么时候愣是出现了皇帝在宫里面宅着,然后自己的国家愣是运转自如的情况? 这闹呢? 但这件事情吧,你非要说是朱棣的问题,这也实在是冤枉人家朱棣了。 毕竟就老朱那种BUG级别的体力和精力,这上上下下两千年也没有几个啊。 对于一个国家的大事小情近乎于亲力亲为的模式,他愣是能够坚持这么久,这要是诸葛孔明知道了还不得哭晕在隔壁的厕所里? 而且朱棣最开始设立内阁的时候,也不过就是把自己老爹的那一套弄出来而已。 说到底还是给自己找了一群秘书罢了,毕竟正式来说,第一代内阁负责人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天才,解缙。 作为这个连中三元,永乐大典总编纂,他的人设就很明白了。 人家就是一个有事儿秘书干的大明顶级秘书了。 连他死的都那么无奈,这要是让他看到了后面的严嵩,高拱,张居正这些人。 也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心情了。 不过内阁虽然开局不利,但是后面人家强啊。 伴随着最著名的内阁三杨横空出世,内阁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杨士奇、杨荣、杨溥。 在朱棣五征漠北,迁都北平,七下西洋之后,大明终于扛不住了。 作为真正的大明第一操盘手的朱高炽都被活活的累死在了那个位置上,直到朱瞻基上位的时候大明仍然还算是风雨飘摇。 边疆虽然炫耀武功,但是每年的花费堪称恐怖,加上当初北宋时期干断了黄河线,直接导致了北方向来就是灾情的重点照顾对象。 一度让大明的内务问题成为大明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仁宗和宣宗两个皇帝只能放弃武功专修文治,甚至还得把自家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再才撤掉。 他们当然不是傻子,也当然知道这么做代表着什么。 可还是那句话。 朱棣如果身边有个李靖,闲的他亲自往漠北跑五次? 朱瞻基时期的将领虽然不错,但想要找出来一个越打越强的可持续发展型将领来,那当真是有点痴人说梦了。 所以只能利用三杨的手段来发展内务,而后世所有的内阁朝臣也必须感谢这三个家伙。 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愣是从皇帝手中要来了内阁神器,票拟! 什么是票拟,说得简单点就是,下面的朝臣,地方的官吏,将他们的奏疏传到皇宫之后,不用先去找皇帝。 先来找我们,找内阁。 我们一方面记录在册,放到大明档案馆里面,另一方面给皇帝一个处理的意见。 然后皇帝,签字! 当然了,这个权利也是有问题的。 比如朱瞻基时期,内阁的票拟那只是建议。 如果朱瞻基认可,那就签字,我要不认可,你的建议没用。 但后面这个建议权,就不仅仅是一个建议了。 当然,除了票拟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内阁的阁员举荐制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