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小议中国古代十大名厨-《真五行大陆》
第(3/3)页
董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会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虎皮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
9.萧美人
清朝乾隆年间名气大女点心师,以仪态高雅、天生丽质而出众,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像这人美艺高的女点心师,古往今来,实在少见。
因皇亲国戚的赏识和文人名士的垂青,萧美人糕成了当时的美食珍品,而萧美人糕制作技艺如今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传,萧美人少年时家道小康,其父承祖业两家茶食店,主营糕点之类。她耳闻目睹大师傅制作,把各种配料配方熟记于心。其父在茶食店作坊里挑选了一个忠厚老实、体格健壮的落魄书生招为婿。25岁那年,因邻居失火,殃及其家,父母烧死,丈夫残疾。为维持生计,她不得不抛头露面,在自家店门口摆摊。
萧娘年轻时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诗词中就有赞她“昔年丰姿,面如夹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袁枚颇为推崇她,在《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厨艺如姿色,“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其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
10.王小余
清代乾隆时名厨,袁枚家的掌勺大厨师,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他烧的菜肴香味散发“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与纪晓岚齐名、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所编写的《随园食单》是有关清朝饮食的经典著作,记录了三百多种菜式,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老饕袁枚是个真吃货,吃遍大江南北,回到家后有名厨掌勺,分分钟翻版复制出来。
当时名门将相竟争先想把王小余挖走,王小余始终不肯走是因为总等着袁枚的挑剔,他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一道才能把菜越做越好。
王小余死后,袁枚为了纪念这位优秀厨师,专门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其中写道“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王小余也因此是我国古代死后有传的名厨师。全文如下。
小余治具,必亲市场,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不过六七,过亦不治。又其倚灶时,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吸之,寂如无闻。眴火者曰“猛“,则炀者如赤日;曰“撤“,则传薪者以递减;曰“且然蕴“,则置之如弃;曰:“羹定“,则侍者急以器受。或稍忤及弛期,必仇怒叫噪,若稍纵即逝者。所用菫荁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勿肖也。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曰:“子之术诚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曰:“庖牺氏至今,所炮炙宰割者万万世矣。乌在其孽庖牺也虽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狼戾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吾能尽《诗》之吉蠲、《易》之《鼎》烹、《尚书》之藁饫,以得先王所以成物之意,而又不肯戕杞柳以为巧,殄天物以斗奢,是固司勋者之所策功也。而何孽焉“说:“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嗿声流歠者,方与庮败同饫也。是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第(3/3)页